后稷网 - 农为邦本 本固邦宁
您的位置:  >  文化产业网  >  文化聚焦

钟楼街释放“强磁场”服务业增添新活力

钟楼街释放“强磁场”服务业增添新活力
“来,妞妞,看叔叔咋做吹糖人,这可是咱中国的传统文化,你好好学习,将来考上清华北大不在话下。”手艺人的一番俏皮话引来一串爆笑,摊位前牌子上“互动吹捏糖人”几个字引得许多围观的人跃跃欲试。 “看啊,买的是回忆和甜蜜,感受的是中国老手艺。”小姑娘走上前,糖人师傅手把手教,...
时间:2023年10月10日

人勤春来早

图1  2月7日,稷山县的机关干部在稷峰镇下费村南坡参加义务植树,为初春的后稷大地增添了清新绿意。图2   2月8日,闻喜县侯村镇东泉村村民正在浇小麦,全力以赴搞好麦田管理,力争夏粮有个好收成。图3    2月7日,上党区白家沟村农户正在大棚管护西红柿秧苗。 ...
时间:2023年10月10日

“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基层群众艺术节模式

在“农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积极打造基层群众艺术节,有利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目前基层群众艺术节同质化严重,缺乏地域特色。现探究“农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的基层群众艺术节发展模式,在详细阐述基层群众艺术节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目前基层群众艺术节举办过程中存在的缺乏长效的开展目标、...
来源:《文化产业》杂志   |   时间:2023年9月7日

理学背景下缠足对宋代女子履舄的影响

理学是宋代哲学思想的核心,对宋代社会审美风尚的形成及“缠足”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通过对传世画卷和文献资料的研究,得出理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风俗及审美皆有影响。社会风俗、审美的转变间接改变了女子履舄的原貌。现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根据女子履舄具有传承性的特质,梳理“缠足”的发展历...
来源:《文化产业》杂志   |   时间:2023年9月7日

人工智能赋能创意产业

随着时代的变迁,创意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而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给创意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现首先对创意产业与人工智能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在创意产业中的应用现状进行概述;其次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在视觉艺术、电影、游戏和音乐领域的实际应用,分析人工智能技术...
来源:《文化产业》杂志   |   时间:2023年9月7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和发展文明的过程中所发挥出的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承载着民族、地域和集体身份的认同。然而,当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容乐观,频频发生的侵权行为以及文化冲突等都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害。为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需要...
来源:《文化产业》杂志   |   时间:2023年9月7日

观AI作曲作品之版权保护

AI作曲作品是指利用AI技术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在人工智能广泛应用的今天,AI技术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种新兴的音乐作品形式,AI作曲作品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作曲方式,还展示出AI技术发展的迅猛之势。但AI作曲作品的版权归属问题亟待解决。大数据背景下,针对AI作曲作品的版权归...
来源:《文化产业》杂志   |   时间:2023年9月7日

传统文化元素与室内装饰设计的跨界融合

在大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人们对室内装饰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注重其实际的使用功能,还十分重视装饰设计的美观性和艺术性。将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到室内装饰设计中,可以有效改变千篇一律的设计风格,突出设计的独特性,同时可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现对传统文化元素在室...
来源:《文化产业》杂志   |   时间:2023年9月7日

民俗艺术图形符号使现代广告设计焕发新生

依托字形、字音、字义进行民俗文化传达的民俗艺术图形符号,凝聚了民俗观念,体现了劳动者的审美意识。在现代广告设计中应用民俗艺术图形符号,以现代文化元素为基础进行设计,能够获得可观的宣传效果,目前,这已成为现代广告设计的重要方式之一。现从现代广告设计出发,在剖析民俗艺术图形符号意义...
来源:《文化产业》杂志   |   时间:2023年9月7日

少儿音乐知识普及类图书的市场现状与前景

在图书市场中,少儿读物是大众读物,但少儿音乐知识普及类图书却未能“借”少儿读物的强势东风获得发展,市场表现欠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出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艺术教育的地位显著提升。新课标的颁布...
来源:《文化产业》杂志   |   时间:2023年9月7日

解读儒家“圣王分流说”

“内圣外王之道”是贯穿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哲学命题。从古至今,“内圣外王”因“弊”而“破”,由“破”至“立”,最终演变至“圣王”二分,此重大转变必然存在合理基础,亦必有时代价值目标,值得探究。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对儒家哲学在现代社会“何以如此...
来源:《文化产业》杂志   |   时间:2023年9月7日

从2022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看文博盛会报道出新出彩

现以在武汉举办的2022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为例,探讨文博盛会的传播特点,分析在“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的背景下,文博盛会宣传报道如何出新出彩,以期为每年一次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报道提供参考。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
来源:《文化产业》杂志   |   时间:2023年8月10日

“小”藏品做“大”文章,让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的藏品“活起来”

馆藏是立馆之本。以馆藏为基础开展深入细致的学术研究,举办相关的展览,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现以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从馆藏出发”系列研究展中的“溯源——吕林艺术与教育文献研究展”、2021年和2023年常设馆藏作品展为研究背景,对川美文脉系列展览进行专题研究,同时以公共教育、媒体...
来源:《文化产业》杂志   |   时间:2023年8月10日

以文化之力 助当代播音主持工作转型升级

在我国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文化以一种博采众长的包容之姿、容纳之量不断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遗产。播音主持工作作为向民众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承担着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新时代对播音员主持人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强播音员主持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使播音主...
来源:《文化产业》杂志   |   时间:2023年8月10日

借“图书馆+”模式,打造“小而美”城市阅读新空间

在省级、市级、区级三级公共图书馆集于同城的省会城市,建筑物理空间已趋饱和,省级公共图书馆如何破局打造一批新生的“小而美”城市阅读新空间,扩大公共图书馆服务覆盖面,是当前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现以四川省图书馆城市阅读新空间“嘤鸣集”为例,探讨在固有的公共图书馆行政体系格局下,四川省...
来源:《文化产业》杂志   |   时间:2023年8月10日

以观众为导向: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未来发展之路

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的推动下,当代艺术博物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艺术殿堂”形象,而是转向以观众为中心。如何打破传统限制,实现创新转型,并进一步发挥艺术博物馆的审美教育功能,是新媒体时代下值得相关从业者深思的问题。现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为例,从空间设计、策展思想、艺术传播和审美...
来源:《文化产业》杂志   |   时间:2023年8月10日

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博物馆书画修复技艺让文物“活起来”

在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书画修复技艺具有重要地位。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西方现代文物保护理念及现代科技对传统修复技艺产生一定影响。在博物馆书画修复中,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不断碰撞。为了实现传统技艺和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应在传统书画修复技艺基础上合理融入现代理念...
来源:《文化产业》杂志   |   时间:2023年8月10日

文化产业拥抱数字化转型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按下“加速键”。文化产业数字化不仅能实现产业价值增值,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还能联动其他产业,实现多元产业共同发展。现重点探究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路径和创新模式,通过方式层优化、媒介层激活、服务层重构以及业态层拓展等方式,实现文化产业数智重...
来源:《文化产业》杂志   |   时间:2023年8月10日

从“侨批”档案,看侨乡优秀家风文化

侨批作为一种特殊的家书,不仅搭建了中国侨乡与海外华人社区沟通的桥梁,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的跨地域传承提供了有效载体,孕育出了独特的侨乡家风文化。现通过剖析侨批中蕴含的孝亲、勤劳简朴、勤学向上、家国情怀等优良家风,提出弘扬侨乡家风文化要加大对侨批档...
来源:《文化产业》杂志   |   时间:2023年7月10日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导,探索幼儿绘本发展之道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与精神命脉,而绘本是学龄前幼儿感知社会的重要媒介。因此,要明确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绘本的定位。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幼儿绘本,有助于传承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拓宽教育资源覆盖面,培养幼儿民族情感,丰富教育形式,增强文化认同。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绘本深度...
来源:《文化产业》杂志   |   时间:2023年7月10日
3/18 微短剧迎来新变化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人,网民... [详细]
2/27 68天356万人次:世界最大冰雪乐园游客量创新高
2月26日,游客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游玩(无人机全景照片)。... [详细]
2/27 北京:“非遗+旅游”解锁文旅融合新模式
北京:“非遗+旅游”解锁文旅融合新模式
2月26日,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在北京非遗体验中心举办“双奥... [详细]
2/27 微短剧迎来新变化
微短剧迎来新变化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人,网民... [详细]
2/19 新鲜出炉!!六大考古新发现榜单揭晓!
2月19日,“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名单新鲜出炉啦,... [详细]
2/17 腰鼓声声,跃动黄土地
横山老腰鼓表演现场。 横山说书艺人在表演。 一名小朋友在打... [详细]
2/17 以青春之力 探石窟之秘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在进行数字化采集。敦煌研究院供... [详细]
2/16 中文原创音乐剧《长安十二时辰》首演
华灯初上,梦回长安。中文原创音乐剧《长安十二时辰》14日晚在北... [详细]
2/16 上芭经典版《天鹅湖》迎来全球首演十周年
上芭经典版《天鹅湖》迎来全球首演十周年
2月15日,上海芭蕾舞团的演员们在演出后谢幕。 当日,上海芭蕾... [详细]
2/16 全国博物馆教育发展研讨会在陕西召开
由中国博物馆协会、陕西省文物局主办,陕西历史博物馆承办,陕西...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