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社记者(格祺伟)
引言
2025年4月,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的聚光灯下,山东书法家曹汝壮以双书体作品同时入展的斐然成绩,成为当代书坛瞩目的中坚力量。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协楷书委员会委员,曹汝壮扎根传统又锐意创新,其作品以深厚的楷书功底与灵动的行书意韵,诠释着“笔墨当随时代”的创作理念。近日,本报记者走进他的工作室,探寻这位“90后”书法家的艺术坚守与突破。
传统根基下的多元探索
在第十三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中,曹汝壮凭借楷书《念奴娇·观潮》与行书《木兰花·秋千院落重帘暮》两件作品同时入展,成为山东81件入展作品中少有的“双料选手”。
• 楷书创作:其楷书以柳公权《玄秘塔碑》为根基,融合汉碑的雄浑之气。入展作品《念奴娇·观潮》尺幅达248cm×110cm,结体严谨中见疏朗,线条刚劲如“铁画银钩”,展现出驾驭巨幅作品的深厚功力。
• 行书突破:行书作品《木兰花》则以二王为宗,参以宋人笔意,245cm×123cm的宏大章法中,墨色浓淡相生,字势跌宕如“秋千荡空”,被评委会誉为“古典韵致与当代审美的巧妙平衡”。
对此,曹汝壮坦言:“双体入展是对我‘深耕一门、旁涉多体’理念的肯定。楷书是立身之本,行书则是情感抒发的窗口,二者互补方能构建完整的艺术语言体系。”
锤炼:从“新人展”到“国展”的进阶之路
曹汝壮的参赛履历印证了其稳扎稳打的成长轨迹:
• 2019-2021年:连续两届入选“中国书法·年展”全国楷书作品展前100名,奠定楷书领域的专业认可度;
• 2023年:以第九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为起点,开启全国性赛事征程;
• 2025年:不仅入选第十三届国展,更以行书作品参与“鲁港澳青年书法交流展”,推动齐鲁文化与多元地域书风的对话。
面对“获奖专业户”的称号,他谦逊回应:“每一次备展都是与古人的深度对话。例如创作《念奴娇·观潮》时,我反复揣摩汉简的率真与唐楷的法度,力求在宏大主题中传递江潮奔涌的时空感。”
担当:从书斋到社会的笔墨传承
作为淄川区书法家协会秘书长,曹汝壮始终践行“艺术反哺社会”的理念:
• 教育深耕:主编《柳公权玄秘塔碑解析本》《颜真卿楷书集字春联》,将碑帖研习转化为大众可触达的美育教材;
• 公益普及:主持“青少年金石体验工坊”,通过拓片题跋创作(如近期作品《汉建昭雁足灯拓片题跋》)带领青少年感受金石文化的魅力;
• 国际交流:参与中韩书法交流展,以楷书作品架起文化互鉴的桥梁。
他特别提到:“书法家的使命不仅是创作精品,更要让千年笔墨活在当下。例如近期创作的《拓片题跋四条屏》,便是将金石考据与艺术审美结合,引导观众读懂文物背后的历史脉络。”
愿景:在守正创新中书写时代
谈及规划,曹汝壮透露正筹备“楷书与时代精神”主题巡展:“传统楷书如何表现高铁、航天等当代意象?这是我正在探索的课题。”其近期行书作品《临江仙》已尝试以飘逸笔法书写科技诗篇,展现出突破传统的勇气。
对于年轻书法爱好者,他寄语:“临帖如登山,需耐得住寂寞;创作如酿泉,要葆有赤子心。山东书协的入展作者推介活动,正是为后来者点亮一盏灯——传统从未远离,创新永无止境。”
结语
从淄川小城的临帖少年到国展舞台的“双体悍将”,曹汝壮用三十五年光阴诠释了书法艺术的守正与出新。正如其工作室中悬挂的自勉联——“铁笔能书千古事,素笺可纳九州风”,这位扎根齐鲁大地的书法家,正以笔墨为舟,在传统的长河中驶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