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蕴:诗意与厚重
初秋时节,宜昌秭归凤凰山上,屈原祠歇山重檐,三面牌楼,六柱五间,牌楼上方正中“光争日月”四字牌匾高悬。步入山门,拾阶而上,过碑廊,但见《天问》浪漫、《离骚》悲懑、《九歌》缥缈……
两千多年前,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秭归诞生,由此发源了一条浪漫主义的诗歌长河。如今,“诗意”仍滋养着屈原故里的人们。
屈原祠虽几次迁徙重建、饱经岁月风霜,却越发熠熠生辉。周边建有非遗馆、端午剧场,并常年开展薅草锣鼓、杨林堂鼓、三闾刺绣等非遗传承人展演,加上一年一度的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无不成为留存在人们心底的文化记忆。
“这里有中华文明的一脉清泉。”国家级非遗项目“屈原传说”传承人郑承志说。
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上进行的舞龙表演。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江河山川,诗脉连绵。宜昌,既是长江万里长图中一帧隽秀的山水画,也是中华文化长篇中一页唯美的散文诗。
西陵峡口,峭壁之上,一个天然的溶洞通过狭仄的栈道与外界相连。此洞名为“三游洞”,因唐代诗人白居易、白行简、元稹“前三游”和宋代“三苏父子”“后三游”闻名。洞内外崖壁至今存有50多件欧阳修、黄庭坚等文人墨客的壁刻和碑文。往来游人,踩着青白石阶,与古往今来诗人的脚步重叠,蹚过时间长河,触摸那些雄浑而灵动的诗篇……
峡口胜景熠熠生辉,高山流水声声含韵。至今,宜昌有约2万名群众坚持诗歌创作,每年举办大型诗歌活动80多场,参与群众超十万人。
6月7日拍摄的宜昌西陵峡口。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宜昌还是多元文化汇聚之地。巴文化、楚文化、土家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在薪火相传中推陈出新。
兴山民歌、当阳关陵庙会、长阳撒叶儿嗬等众多非遗代表性项目承古纳今,赋予古往今来的人们以生活的仪式感,也打磨出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化产品;峡江号子高亢激昂、远安呜音浑厚优雅,关公信义文化至今传扬,这些都融入了现代生活,助力当地打造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赛道;沉浸式情景体验剧《三峡盛典》、新编历史话剧《屈原》的创新演绎好评如潮,成为当地文旅“爆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碰撞出耀眼火花。
城因文而闻名,文因城而兴盛。
眼下的宜昌,正以千年文脉为笔、世界级山水为墨,书写“诗和远方”。厚重而富有诗意的文化底蕴,在潜移默化中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在赓续传承中日益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创造力。
Tags:#只此青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