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兵马俑:匠心妙手焕光彩
令人惊叹的是,兵马俑最初深埋于地下时,并不像今天看到的那般“灰头土脸”。考古资料表明,兵马俑原是通体施彩,有朱红、粉绿、赭等十多种颜色。
“经过两千多年的深埋,那些保存下来的颜料出土后15秒就开始变化,4分钟内就完全脱水、起翘、剥落,有的就遗留在泥层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部主任夏寅说。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的工作人员在兵马俑一号坑修复现场对新修复的兵马俑进行彩绘加固保护(2019年7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俑身彩绘如何保护?陶俑碎片怎么修复?50年来,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孜孜不倦探寻答案。
“兵马俑一经出土,先要经过探伤、检测等‘体检程序’,再进行加固、拼对、粘接、补全等修复工作。”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修复专家兰德省说。为留住“真彩”,中外合作开展文物科技保护研究,系统揭示了彩绘的层次结构、物质组成、工艺以及损坏机理。“我们使用抗皱缩剂和加固剂联合处理法,保住兵马俑表面色彩的同时,减缓了褪色速度。”
“我们还在颜料中分析出一种尚未在自然界中发现的紫色颜料——硅酸铜钡。这对研究我国古代颜料史具有重大意义。”夏寅说。
近年来,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攻克兵马俑等珍贵文物在考古发掘、保护修复中的难题。“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研究”“考古现场脆弱性文物临时固型提取及其保护技术”等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高光谱色彩分析“诊断”彩绘文物病害,空地融合三维建模技术进一步厘清遗址的规模形制等……科学力量的不断注入激活文化遗产保护“一池春水”。
这是2024年9月3日拍摄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一号坑。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保护修复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线上展厅”,点开500亿像素的兵马俑一号坑室内全景图,俑坑里每尊兵马俑的发髻、表情纤毫毕现。互动体验产品“云游百戏俑”则将实景与VR技术结合,再现秦朝宫廷场景。
游客在位于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百戏俑坑参观(2024年9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铠甲军吏俑、铠甲武士俑、跪射武士俑……现场真是气势恢宏,线上展厅的细节更是震撼人心!”身为“文博迷”的游客王楷激动地说。
“近期,在兵马俑考古现场建设的应急保护实验舱、发掘与保护平台投入使用,可以实现考古发掘、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同步进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李岗说,“未来我们将更加注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秦陵考古的发现和分析能力,加强考古成果的创新性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