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甲骨奇,文字传承贯古今
行走安阳,街头巷尾的公交站台、道路窨井盖,处处都有甲骨文元素,就连无意间拐入的一家老字号小吃店,都能寻到甲骨文的踪影——这是独属于安阳的浪漫。
一片甲骨惊天下,千年汉字贯古今。
1899年,沉睡3000多年的甲骨被清代学者王懿荣发现。此后,一代代中国学人焚膏继晷,隐藏在神秘甲骨中的文明密码被破译。
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穿越数千年成为人类共同的记忆遗产。
“作为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甲骨文记录了中华民族前进的足迹,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卓越智慧和伟大创造精神。”安阳市文物局局长李晓阳说。
这是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中国文字博物馆(2023年4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安摄
近年来,安阳在擦亮“殷墟甲骨文”历史文化标识、打造“中华字都”上不断发力,努力让甲骨文融入城市肌理,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进群众生活。
从传说中的仓颉造字到甲骨传奇,从青铜钟鼎到竹简帛书……中国文字博物馆,记录着汉字的漫长发展历程,呈现出文明发展的清晰脉络。
除此之外,社区、公园、工厂、学校、村庄……遍布安阳的105座甲骨文书屋,不仅提供优质阅读资源,还引入甲骨文最新研究成果和文创产品,成为安阳百姓身边的“诗和远方”。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总书记在贺信中强调,新形势下,要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
近年来,安阳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打造甲骨文开放创新共享平台,不断实现甲骨文考释、研究、展示的升级,推进甲骨文保护与传承。
参观者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内观看展出的刻辞卜甲(2024年2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摄
甲骨文信息处理实验室里,数以万计的甲骨碎片正在通过人工智能图像技术自动缀合;微信小程序“了不起的甲骨文”持续圈粉;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殷契文渊”面向全球免费开放,为甲骨文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和科研便利……
甲骨文,在校园“热”了起来。甲骨文雕塑、甲骨文十二生肖墙、甲骨文广播体操……走进安阳各中小学,甲骨文创意设计随处可见。目前,安阳市拥有47所省级、市级甲骨文特色教育学校,编写《汉字小时候》《好玩的甲骨文》等50余本甲骨文教材读本。
今年,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传承研究创新团队”获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他们以现代科技力量解锁甲骨文蕴藏的文明密码。
“作为第一所以甲骨文命名的小学,我们要持续推进甲骨文教育实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田。”安阳市甲骨文小学校长燕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