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作为文化沟通的使者,汉学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几位汉学家表示,全球文明倡议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立足中国发展实践,体现了中国智慧。未来,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为进一步推动文化交流,增进各国理解、友谊与合作作出贡献。
巴西汉学家乔治·西内迪诺
“让葡语读者看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与多元包容”
巴西汉学家乔治·西内迪诺(图⑤)时常被人问起他的中文名字“沈友友”的由来。“在中国的小篆中,‘友’是两只手,十分形象;在古文中,志向相同的人为‘友’。”沈友友坦言,自己最初并没有完全领悟名字的内涵,只觉得“友友”表示“双倍的友好”,在不断学习中文、研读典籍的过程中才渐渐明白其中深意。
正如“友友”二字之意,沈友友一直以来所做的工作,就是担任巴中两国的友好使者、架起沟通不同文化的友谊桥梁。2005年,沈友友来到中国,在巴西驻华使馆工作了近8年时间。此间,他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就读,得以认真学习古代汉语、仔细研读中国古代典籍。
沈友友爱书。从北京图书大厦、王府井图书大厦,到琉璃厂文化街,大大小小藏有古书的书店,都有他“淘宝”的身影。十三经、诸子百家经典、古代诗集……四处淘来的书把他当时的家中堆得“书满为患”。沈友友回忆,自己在家里的活动空间还没有书的“居住”空间大。
“我在巴西接受过多语言、多专业教育,而后在中国接受了严谨规范的语言和文化研究培养,又长期在中国居住,不仅亲身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还能用葡语、以巴西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向外国读者介绍并解释中国文化。”在中国生活一段时间后,沈友友希望通过译著与巴西等葡语国家读者建立交流,全面客观地展示中国文化,“让葡语读者看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与多元包容,并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
自2010年起,沈友友开始翻译中国古代典籍。《论语》是沈友友开始学习古代汉语的教材,其葡文译本《论语·葡语解义》则是他翻译的第一部中文典籍,目前在巴西和葡萄牙已发行多个版本,销量超过20万册。该译本不仅仅有对原著的翻译,更有译者结合原著特点及作品时代性、思想性等因素,根据专家学者的注释对《论语》进行的阐释。在沈友友看来,中国典籍需要结合外国读者的实际认知来阐释,这是他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
沈友友于2013年开始定居澳门,此后时常在中国各地旅行或参加活动。2022年10月,受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之邀,沈友友参加了在浙江举办的“汉学青年学者研习营”,并访问了鲁迅的故乡绍兴。当时,他刚好在翻译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这让他有机会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他的作品《呐喊演绎——一个戏剧化的翻译》将在巴西出版,他希望以此为起点,向更多葡语读者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
近年来,中巴两国各领域交流合作取得诸多进展,沈友友通过译著等文化形式参与其中,对此深有感触。“如今,在巴西有越来越多研究中国的机构,包括学术界在内的巴西各界对中国的关注度很高。”沈友友表示,两国民间交往发展空间广阔,“期待两国继续加强人文交流,进一步拉紧人民之间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