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作为文化沟通的使者,汉学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几位汉学家表示,全球文明倡议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立足中国发展实践,体现了中国智慧。未来,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为进一步推动文化交流,增进各国理解、友谊与合作作出贡献。
埃及汉学家阿卜杜拉·阿齐兹·哈姆迪
“我将尽我所能,翻译更多的优秀中文书籍”
作为阿拉伯世界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和汉学家,阿卜杜拉·阿齐兹·哈姆迪(图④)不仅是埃及爱资哈尔大学语言与翻译学院中文系主任,还身兼中国文化译研网阿拉伯语专家委员会资深专家、世界汉学家理事会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务。长期以来,阿齐兹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造诣颇深,研究领域涉及文学、历史、外交、社会风俗等,译著近30部,获得中国文化交流贡献奖等荣誉。
1977年,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开设中文系,当年18岁的阿齐兹是首批12名学生之一。1979年,他来到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大学)留学,此后在中国学习工作近20年。“我的中国老师治学严谨,对我和其他留学生关怀备至,他们真诚善良的品质和认真负责的精神让我一生受益。”阿齐兹回忆说,“我的第一部译著《日出》出版发行后,导师李润新教授非常高兴,想办法联系到了曹禺先生,让我有机会与曹禺先生交谈了2个多小时。曹禺先生对我这个当时初出茅庐的年轻译者给予了热情的鼓励,这是让我铭记终身的经历。”
谈起自己与中国的故事,阿齐兹思绪万千。“我第一次到中国正值改革开放初期。40多年来,我亲历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切实感受到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了让更多阿拉伯读者了解中国文化、把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介绍给阿拉伯世界,阿齐兹撰写了《中国的尝试》等专著,翻译、编著了一系列与中国有关的文学作品和论文。
如今,阿齐兹仍然孜孜不倦地从事着有关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这一过程中,他对中国的了解、对翻译事业的思考也更加深入。“只有通晓中国历史和文化,才能真正理解当下的中国理念、中国主张、中国智慧,理解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深刻内涵。比如在翻译《中国文化要略》的过程中,我对中国古代文化与哲学思想产生了浓厚兴趣,同时对中国文化传承有了更系统的认识,这激励我继续翻译了《论语》《老子》等经典著作。”在阿齐兹看来,通过这些著作,外国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到人类共通的情感和道德价值观。“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帮助更多人对中国有更加立体、鲜活的认识,促进民心相通和互学互鉴。”
阿齐兹表示,近年来,中国为促进全球文明交流互鉴所作出的努力有目共睹,中外文化交流合作成果丰硕。在他眼中,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一系列重要倡议,强调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意义,有力地推动了各国间的交流合作。“在埃及,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让当地人有了更好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的平台;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一带一路’文学联盟等交流活动,为各国汉学家、翻译家互相学习、交流合作搭建了桥梁。”阿齐兹说。
去年7月,阿齐兹到访北京,参加了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这是一场开拓视野、增进友谊的文化交流盛会。会上,大家分享观点,交流见解,阐明文明交流互鉴之道。未来,我将尽我所能,翻译更多的优秀中文书籍,积极参与文化交流活动,为增进中外友谊与合作贡献一份力量。”阿齐兹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