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需要广大影视工作者久久为功、不断攀登。2023年,影视发展气象焕新、生机勃勃,从年初到年末,从大银幕到小屏幕,新作新人新现象亮点纷呈。
“何以中国”被生动诠释
任姗姗
节目《简牍探中华》走进里耶秦简,解读简牍里的历史智慧;节目《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艺术还原《马说》《江雪》等传世名作的诞生瞬间;纪录片《中国》第三季回溯上古三代,探知中华文明的源流……2023年,文化类综艺节目、人文历史纪录片持续“上新”。从考古到非遗,从器物到礼仪,从节气到典籍,借助现代影像技术和艺术化叙事,收藏在深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了起来,“何以中国”被生动诠释。
在以往,文化节目较多提供通识性文化知识,2023年涌现的文博类节目聚焦重大考古发现、重要发掘现场,开辟学术界与公众的对话渠道,彰显大众媒介的价值导向和教育功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考古工程进入创作视野,将考古探索与文献研究结合起来,借助文博工作者的亲历讲述,揭示中华文明从涓涓细流到江河汇流。陈星灿、王巍、赵辉、张弛4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多期项目的首席专家担任纪录片《寻古中国》的学术顾问;纪录片《何以中国》由考古学家严文明担任学术总顾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秦岭担任学术总制片人。
更新叙事语汇,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技术的融合更加充分。访谈、朗诵、情景剧、游戏竞技、户外旅行等元素被广泛应用的同时,节目编创更加聚焦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追求叙事手法、表达形式的创新,努力引发观众的共情和共鸣。综艺节目《登场了!北京中轴线》中,“时空列车”载着嘉宾在不同的历史人文场景中穿梭,以历史带故事,以故事求共鸣。《2023清明奇妙游》巧妙运用技术手段,带观众步入古画世界。以纸张、帛丝为媒介载体的中国画,经由电视媒介的转化,依然呈现出独有的艺术灵韵和美学意味。2023年获得“亚广联”电视类娱乐节目奖的《诗画中国》,60余幅画作、近百首诗文“诗画合璧”,新的审美体验让观众念念不忘。
文物在“说话”,精神在赓续。观众徜徉在时间的长河,倾听中华文明的回响,在古今穿越中得以体味“何以中国”。
考古工作者、历史文化学者、美术家、戏剧家、音乐家纷纷加入创作队伍。于是我们看到,文化节目的目光更深邃、思想更深刻、情感更浓郁、表达更鲜活。
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电视文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2023年文化节目的新面貌,让我们看到丰沛的创造力,更让我们对未来满怀期待。
本文导航
- 1、 编者按
- 2、 影视工业提速升级
- 3、 “何以中国”被生动诠释
- 4、优质电影受到观众欢迎
- 5、 电影市场结构更趋合理
- 6、一部剧带“火”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