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其身上的传奇色彩在各时期文人的艺术加工下愈发浓厚。历经千余年,经过历代文人学士的描绘,诸葛亮的形象日益高大伟岸,被人们誉为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和中华传统文化中各种优秀品质的集大成者。西南各民族中有大量关于诸葛亮的传说,这与其在南中的历史活动有关。西南各民族中诸葛亮文化现象的内涵超出了其历史活动,西南地区关于诸葛亮南征多以传说的形式流传,而传说背后的深层次内容值得研究。现概述诸葛亮文化现象的构建,分析西南各族中的诸葛亮文化现象,探讨西南各族中诸葛亮文化现象的意义。
诸葛亮是三国历史人物研究的热点。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对诸葛亮的研究更加频繁。将诸葛亮文化现象放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宏观背景下考察,成为诸葛亮历史文化研究的新方向。蜀汉建兴三年(17)诸葛亮南征,使西南地区社会得以安定,经济得以发展。晋代以后,诸葛亮的各种传说开始流传于西南各族并日益广泛。传说诸葛亮死后,西南各族人民修建了大量的武侯祠以示纪念,历代西南各地都有大量以诸葛亮命名的地名和桥梁。诸葛亮被塑造成一个以善意对待各族的封建政治家。另外,还有一些民族传说将诸葛亮的形象塑造得愚蠢凶残。有关诸葛亮的传说内涵远超诸葛亮的历史活动,形成了诸葛亮文化现象。
诸葛亮人物文化形象分析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长河中声名煊赫的历史人物,不同文体所描述的诸葛亮的形象不同。诸葛亮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目前,大众所接受的诸葛亮形象是在历史人物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人的文学创作形成的。诸葛亮是文学史上不朽的典型形象。东晋时期诸葛亮的战略能力被夸大;唐诗中诸葛亮的地位与圣贤相当;明朝《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将诸葛亮塑造成完美的贤相形象;清代小说戏曲中的诸葛亮形象符合儒家思想的标准。
诸葛亮的形象来自历史与民间文学,以诸葛亮为主角的历史题材作品与当地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时代所塑造的诸葛亮形象不同。魏晋时期,陈寿的《三国志》中所描述的诸葛亮接近史实,而以《华阳国志》为代表的地方志添加了民间传说的成分,《世说新语》等魏晋笔记小说中诸葛亮的神秘气息则愈发浓厚。唐朝以诸葛亮为咏怀对象的诗歌众多,诗人大多寄寓了得到朝廷重用的希望。宋元时期,城市经济繁荣,催生出《三国志平话》,该作品中的语言与行文不如后世的文人作品严谨,其中塑造的诸葛亮形象雷厉风行,表现出了人们斗争的紧迫性。《三国演义》从尊刘贬曹的思想旨归出发,塑造了完美的诸葛亮主角形象。总之,诸葛亮的形象在不断演变,并逐渐典型化,其形象满足了民众对贤相的要求。现在,汉族民间传说中诸葛亮的形象多取材于《三国通俗演义》。各时代的诸葛亮形象凝结着各个时期人民的历史记忆,而后被文人加工创作成人们熟知的诸葛亮形象。
诸葛亮是经久不衰、千古传颂的人物,被人们尊为圣贤,从魏晋至今一直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推崇。诸葛亮文化形象的内涵界定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修身楷模。西南地区许多民族地区的文化受到了诸葛亮的深远影响(西南地区指云贵川渝藏)。诸葛亮南征给西南地区留下了深刻影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流传着大量与诸葛亮有关的传说。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与民歌故事等类型,传说是民众对记忆中的历史事件进行改编,并口头传承下来的集体创作的传奇故事,可以反映出当地的民俗文化及民众的思想情感。关于诸葛亮的传说,主要分为解释性与描述性两种,西南各族有关诸葛亮的传说经过历代流传不断演变为诸葛亮的文化现象。
西南各族诸葛亮的文化现象
西南各族中流传的有关诸葛亮的传说与其在南中的活动有关,汉族官府与南中各族间发生矛盾常用结盟的形式解决。诸葛亮与各族的盟书直至东晋时期各族仍妥善收存,与汉族官府打交道时就会出示盟书,表现出对诸葛亮盟书的重视。有关诸葛亮盟誓的传说自唐代开始流传,曲靖一代有关传说广为流传。崇明武侯祠始建于明代,明万历四十年迁于古盟台旁。曲靖城内镌建大型石雕为诸葛亮与孟获会盟,纪念其“和抚”民族政策。
云贵地区苗族、壮族善于织棉,传说是诸葛亮传授的织锦技艺。云南纳西族等民族传说诸葛亮带去稻种教他们垦田插秧。先进的手工艺在西南各族与内地汉族的交流中不断发展。汉晋时期,西南各族种稻使用牛耕已经非常普遍。云南保山蜀汉墓出土的文物证明古代西南一些地区的农业生产已经很发达,表明水稻种植与诸葛亮历史活动有关。各族人民将生活习俗与诸葛亮联系起来,相传诸葛亮临别时摘下帽子赠给傣族人民,傣族人仿照诸葛亮的帽子建造了傣族的竹楼。相传,诸葛亮到纳西族教各族人民种植水稻,各村寨为迎接汉兵点火驱散瘴气,此后每年都会点火纪念,遂形成了火把节。传说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设施都与诸葛亮有关,如古代西南第一桥澜沧江霁虹桥是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关津,据《蛮书》《徐霞客游记》等记载,其为诸葛亮修建。
西南民族有关诸葛亮的传说也有贬斥的。不少民族传说诸葛亮帮助他们发展生产,但也有民族传说诸葛亮送蒸熟的稻种给他们,蒸熟的稻种不能发芽耽误了农时,造成粮食减产。还有些民族传说诸葛亮七擒孟获实际上是孟获七擒诸葛亮,将诸葛亮塑造成凶险愚蠢的形象;在战争中,诸葛亮的阴谋总是被巧妙应对,被当地人打得溃不成军。
诸葛亮在民族传说中以不同的形象出现。贵州彝族流传其祖先头人济火协助诸葛亮南征。相传,水西彝族酋长济火曾于黔西北和滇东北部分地区亲迎蜀军,协助诸葛亮平孟获有功,受封为罗甸王,《明史》、明嘉靖《贵州通志》等志均有记载。贵州大方县文化馆在文物普查中发现《济火碑》,其记载了彝族祖先的事功。关于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毁誉不一,地域性明显,诸葛亮南征终点为滇池,故而滇西地区诸葛亮的传说最多。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诸葛亮的传说,滇西保山有关诸葛亮的传说最多。清光绪年间,赵州牧镌立大理石碑,上面的碑文是“诸葛武侯擒孟获处”。诸葛堰水源来自保山城西南九隆池,保山有曾让南征蜀军士卒失声的哑泉等遗迹,类似传说源于古典小说《三国演义》。近代传教士想在佧佤族传教,编造谎言说耶稣是孔明的弟弟,以此引诱佧佤族族人入教。成都武侯祠文管部门组织三人小组到云南踏勘有关诸葛亮的遗迹,当时云南博物馆组织座谈会,与会的云南老文博称,实际与诸葛亮关联的遗迹较少,现有的遗迹几乎都是汉代官府冒用诸葛亮之名以实现各种图谋之举而留下的。
西南各族诸葛亮传说文化的生成衍化
传说必须具有历史性和传奇性。传奇性决定了传说为虚构性作品,诸葛亮传说受到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而在西南很多地区流传的有关诸葛亮的传说大部分为附会人物。有关诸葛亮的传说流传了千年,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从简单的轶事到与地域文化相关的地方传说,其影响不断扩大。诸葛亮传说自魏晋时期演变至今已有千年,从口耳相传的集体创作到各类民间文学集成,各种传说在流传中不断变化。传说的价值应置于流传地域的社会环境中进行评估,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诸葛亮在西南各族的传说与民族迁徙、民间信仰以及民俗等因素有关。
诸葛亮传说的传播分为西南地区传播与域外传播两个阶段,西南地区的传播是从四川到滇东北再向四周扩散,一直到滇南等地;域外传播由水路从北传播到日韩及西方,从陆路由德宏等边界地区传播到东南亚国家。水路传播的载体主要是各种翻译文本,水路和陆路的传播经过漫长的时间,并在传播过程中与其他文化相互交融。传说中的人和事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传说是对历史的再创造,民间文学集成中的传说大多经过数次加工,从而无法从原版本出发对传说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有关诸葛亮的传说主要经过从历史到文学的演变历程。诸葛亮传说的传统性表现为故事情节不会偏离历史过远,忠实记录是民间文学收集整理的重要原则,忠实记录可以使读者置身于讲述的场景,但很多讲述者不再使用俚语讲述,因此很多有关诸葛亮的民间传说都采用书面语言进行改写。民间文学大多是在民众在庙会等场所的交流中完成的,民间文学集体性根源于其群众性。只有体现人民美学趣味的作品,才能被集体接受并广为流传。传说民间文学是民众千百年艺术传统的积淀,民间文学往往开头有铺垫,如苗族传说《捶布》描写苗族妇女农闲时捶布的生活场景,为诸葛亮出场做铺垫。
传说产生的方式包括纪述创造与借用。传说产生需要有主客观的必要条件,客观上要求人类生活在氏族社会,掌握相应的劳动生产手段;主观上传说要求人类具备一定的观察和理解能力。传说产生的过程包括现实生活的想象化,历史的传奇化与神话的人性化。诸葛亮传说产生的主要方式是故事粘附化,诸葛亮传说的生成主要包括历史语境、中国认同与构建真实。中国认同是四方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中央政权的渴望,少数民族不断汉化是中国认同的最佳体现。少数民族被汉族先进的技术吸引,从而主动学习汉族文化。历代中央政权对西南少数民族进行压迫,也有部分统治者实施善政,西南很多民族传说认为当今的美好生活得益于诸葛亮,如都柳江边的苗族人认为诸葛亮发明了皮鼓,教会他们编鞋子、斗牛等。由于价值追求的共性,西南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产生了归属感,因此讲述诸葛亮等汉族人物的传说上升为中华认同的表现。
西南各族形成诸葛亮文化现象的原因
诸葛亮在汉族等民族中被视为智慧的化身,是淡泊明志的模范。西南各族中诸葛亮文化现象具有代表性,其背后蕴藏着深刻的寓意。有关诸葛亮向各族传播稻种,让各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传说,都是将其视为传播先进文化的代表,先进文化的传播包括汉族和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诸葛亮南征后努力安定各族,与其和睦相处,景颇族等称诸葛亮为孔明老爹,充分体现了其对诸葛亮发自内心的敬重。西南一些民族将先进文化传播归功于诸葛亮,以示赞誉。
滇西保山出现的大量赞誉诸葛亮的传说与其尊重各族习俗有关,九隆神话是洱海地区许多民族认同的民族起源神话。唐代建立南召国的蒙舍诏蒙氏家族以九隆神话为其族源。《华阳国志》记载诸葛亮用连环画画出天地日月城府,画出官吏四处巡视安抚各族,画出各族牵牛向官府纳贡。诸葛亮尊重九隆神话体现出其对各族习俗的尊重,崇奉九隆神话的各族赞誉诸葛亮维护九隆神话的行为。
关于贬斥诸葛亮的传说出现在某民族地区,这与其受到过巨大的战争创伤有关。蜀汉时诸葛亮南征在大凉山地区大战,诸葛亮击败主帅高定,并俘获其妻女,但高定最终战死,这场大战中死伤者众多。这也是诸葛亮被当成汉族官府象征遭到贬斥的重要原因。东晋时,西南民族与汉族官府打交道时呈诸葛亮与各族的盟书,将诸葛亮承诺视为汉族官府对各族长远的承诺。诸葛亮身后的汉族官府在西南地区有很多恶行,引起了各族的反感和仇恨。昆明族是我国汉晋时期西南地区较大的民族,其崇奉九隆神话,但其后代中也有贬斥诸葛亮的。
诸葛亮传说在西南地区广为流传,不同类型的传说蕴含着西南民族的多层次文化,表达了不同民族对诸葛亮以崇敬为主的复杂感情。诸葛亮形象的塑造在西南各族受到地区独特地理、历史因素的影响,边疆民族的中国认同对本民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认同非常重要。诸葛亮传说体现出中原族群与西南族群美美共生的关系。西南各族中毁誉复杂的诸葛亮文化现象与后代汉族官府冒用诸葛亮的行为有关,赞誉诸葛亮是对其努力以及与各族和睦相处的善意的肯定,反映出各族对睦邻友好、安定和谐的美好愿望;南征中的诸葛亮被视为汉族官府的象征,其实质是对造成民族隔阂的恶行的贬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