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了解观众,满足观众的需求,以长春博物馆引进展“丝绸之路 自然大观”展览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观众信息数据,进而对博物馆展览的观众体验情况进行研究,讨论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建议,以促进博物馆的发展。
研究设计
(一)案例选取
长春博物馆成立于2016年,在2019年5月28日的第四十三个国际博物馆日正式开馆。长春博物馆现存藏品22000多件(套),囊括了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汉唐、辽金、元明清,直至近现代与当代等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瓷器、玉石器、金银器、骨角器、金属器等,还包括史前长春的宝贵古生物骨骼化石,也有考古挖掘发现的重要史学器物和当代文化艺术优秀作品,这些都是反映长春市历史发展过程的宝贵实物资源。
调查问卷以长春博物馆引进展“丝绸之路 自然大观”展览为例。该展览于2021年6月在长春博物馆展出,这是长春博物馆首次展出古丝绸之路上的野生动植物和岩矿标本。展览以自然地理的差异性和生物资源的丰富性为视角展示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自然生态和自然遗产。博物馆以独特的自然景色与展厅融合,通过对丝绸之路生态多样性的展现,为参观者呈现出古代东西文明交往与互鉴的过程。
(二)问卷设计
为避免发生漏答题的情形,问卷调查将每个问题均设定为必答题,并明确划分了单选题和多选题,并按照问卷调查目的将问卷调查主题分为以下五方面:1.参观者的特征,包含性别、年龄、社会文化水平;2.观众参与该馆的参观情况,包含游览人次、重游率;3.观众对该馆“丝绸之路 自然大观”展览的知晓情况、得知途径;4.观众对“丝绸之路 自然大观”展览及其提供服务的评价,包含展览内容、陈列展览、环境面貌、人工服务以及整体满意度等;5.对参观者后续活动的了解,包含印象、重游可能性、活动方式以及看法、提议等。以此调查参观者对长春博物馆临展的认识状况、了解途径、参观感受、反馈和满意情况。
(三)数据收集与样本情况
此次调查采取了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整个展览展期的3个月内,利用网络平台“问卷星”制作电子调查问卷,在“丝绸之路 自然大观”展览的出口处和观众服务台邀请参观者扫描电子调查问卷二维码或填写纸质问卷,截至展期结束,共收集调查答卷263份,其中有效答卷211份,有效回收率达80.22%。
数据分析
(一)观众基本信息
观众的基本信息包括观众的性别、年龄、学历等,通过这些信息可以直观地了解到问卷调查对象的特征。经过对答卷进行统计分析可知,此次调查范围包括了参观博物馆的大部分群体。
此次问卷调查的有效问卷中包括男性观众98人,女性观众113人,数量上并未体现出明显差距,男女比例也基本保持平衡。在年龄划分中,均以19—40周岁为主,占整体的68.23%;其次是18岁及以下,占14.22%;41岁及以上的观众所占比例最少,仅占总人数的7.16%。在受教育水平上,观众主要以高中文化程度以上为主,占全体观众人数的82.46%。参观情况数据则相对分散,各个情况都有,占比最高的为独自一人参观,占总人数的23.7%,其次为和子女一同参观,占19.43%。
可能是由于愿意配合填写调查问卷的多为成年人,所以参与问卷调查的群体以高中文化程度以上且年龄在19—40岁之间的为主,说明受教育程度与参观博物馆密切相关;同时,这个年龄段的群体由于自身的教育以及人生阅历,更容易对博物馆产生兴趣,更乐于探索未知事物,接受新知识。展览信息量设置需要考虑博物馆的目标人群,对观众教育水平进行了解,有助于更好地确定展览信息量。
表1 观众基本信息
基本情况
项目
频数
百分比
性别
男
98
46.45%
女
113
53.55%
年龄
18岁及以下
30
14.22%
19—30岁
72
34.12%
31—40岁
72
34.12%
41—50岁
24
11.37%
51—60岁
8
3.79%
61岁及以上
5
2.37%
文化程度
高中及以下(含中专)
37
17.54%
大专
26
12.32%
本科
91
43.13%
硕士及以上
57
27.01%
参观情况
独自一人
50
23.7%
和子女
41
19.43%
和父母
18
8.53%
和朋友
49
23.22%
和孙辈
1
0.47%
和一群孩童
1
0.47%
和配偶/伴侣
19
9%
和其他亲属
7
3.32%
其他
25
11.85%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211
(二)参观者对长春博物馆以及“丝绸之路 自然大观”展览的知晓情况、得知途径等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观众以首次参观为主,占比78.2%,近2—3年重游博物馆的次数较低,大部分观众参观前并不了解“丝绸之路 自然大观”展览,45.2%的观众是通过大众媒介得到信息前来参观的,其中占比最高的是通过博物馆的公众号,占比达36.49%,这说明目前长春博物馆和观众在信息沟通方面仍需做大量工作,现有宣传力度还不够大。这同时启示,合理地利用传媒手段可以更好地向大众展示博物馆现状,博物馆不应一味采取被动、坐等观众的做法,而是要重视自身宣传,多利用现代传媒手段,推销自己。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26.54%的观众是通过熟人介绍前来参观的。这表明朋友、家人、亲人乃至同学、教师都可以成为博物馆的潜在宣传者,这些亲近的人的宣传推荐往往更容易被信任、接受,让更多观众决定走进博物馆。所以,观众在博物馆中的体验感尤为重要,博物馆的相关服务设施、展览展陈等情况需要让观众感到满意,这样才能吸引观众再次前往并自发宣传。
表2 观众对博物馆以及展览的了解程度
了解博物馆情况
情况
频数
百分比
是否首次参观
是
165
78.2%
否
46
21.8%
近2-3年参观次数
1次
165
78.67%
2次
20
9%
3次以上
26
12.32%
了解展览情况
情况
频数
百分比
之前是否了解过
是
66
31.28%
否
145
68.72%
了解途径
公众号
77
36.49%
网站
36
17.06%
微博
22
10.43%
知乎
16
7.58%
电视媒体
33
15.64%
图书报纸
20
9.48%
熟人介绍
56
26.54%
不了解
60
28.44%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211
(三)观众参观情况与满意度
观众的参观情况和对展览的满意度是调查的重要研究内容,观众的参观时间、展品以及文字说明、辅助展项、灯光、工作人员等都将影响观众对展览的评价,可以让观众对展览做出直观的“好”与“不好”的评价。好的展览可以通过展陈布置、展项设计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吸引观众的目光。因此,此次调查问卷专门设计了对展览“丝绸之路 自然大观”的针对性项目,希望借此了解观众对展览的内容、展品、文字、展厅环境等的评价。
“丝绸之路 自然大观”展览主要由三个部分共六单元构成,分别为参观者介绍了丝绸之路源头与沿途区域的地理位置,丝绸之路的地貌景观和自然生物资源以及现代丝绸之路的建设、发展。通过调查统计,41.23%观众选取了第三单元——丝路上的动物为“最喜欢展览哪一单元”这一问题的答案,这一单元利用动植物模型为观众展示了丝路戈壁、草原、湿地等独特的地貌环境与特有的自然生物资源,讲述了丝绸之路对不同区域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所产生的变化和影响,是展览最为重要的展示部分。
在“观看了多少图片及照片”以及“阅读了多少展板上的内容”两个项目中,超过90%的观众阅读了几乎所有的展板图片及文字;60.19%的观众认为展板文字数量合适;通过参观展览,70.62%的观众能全面地从展览中获取需要的信息,26.54%的观众认为获取信息不全面,展览仍需改进;82.94%的观众认为通过展览学习到了丝绸之路的自然知识,14.69%的观众则了解了“一带一路”的相关政策;74.41%的观众选择会再次参观,76.3%的观众希望通过其他活动了解更多关于展览的信息。可见,展览很好地抓住了展品、展项特点,发挥了实物展品的说服力和强烈的感染力,通过实物标本与展板文字、视频信息相结合的展览手段,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表3 观众参观情况与满意度
项目
情况
频数
百分比
参观时间
三十分钟以内
108
51.18%
三十分钟到一个小时
71
33.65%
一个小时以上
32
15.17%
最喜欢展览哪一单元
第一单元:古代丝绸之路
33
15.64%
第二单元:丝路上的地质天文
49
23.22%
第三单元:丝路上的动物
87
41.23%
第四单元:丝路上的植物
17
8.06%
第五单元:丝路上的古人类
10
4.74%
第六单元:现代丝绸之路
15
7.11%
观看了多少图片及照片
几乎全部
124
58.77%
大部分
70
33.18%
一半左右
10
4.74%
少部分
6
2.84%
几乎没有
1
0.47%
阅读了多少展板上的内容
几乎所有
85
40.28%
大概一半
109
51.66%
一点点
17
8.06%
无
0
0%
项目
情况
频数
百分比
认为展板文字的字数如何
差不多
62
29.38%
刚好
127
60.19%
太少
7
3.32%
太多
15
7.11%
获取信息是否全面,是否能从展览中获取需要的信息
全面,通过展览能获得需要的信息
149
70.62%
获取信息不全面,展览仍需改进
56
26.54%
没感觉,没注意到
6
2.84%
参观展览感受
学习到了丝绸之路的自然知识
175
82.94%
了解了“一带一路”的相关政策
31
14.69%
有点无聊
5
2.37%
看不懂
0
0%
其他
0
0%
是否会再次
参观
会
157
74.41%
不会
8
3.79%
视情况而定
46
21.8%
是否希望通过其他活动了解更多关于展览的信息
希望
161
76.3%
都可以
44
20.85%
不太需要
6
2.84%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211
启示与建议
著名博物馆活动家赫德森认为,好的博物馆基本上是一个永不停歇的实验室,在这里检验的结果使人能以更充实的知识开始下一次的实验。反馈要有价值的话,必须是连续不断的,而且首先它必须转变为行动。这样,观众虽然也许并未意识到,然而正是他们在创造着自己的博物馆。也就是说,博物馆一旦没有了参观者,就成了库房,再也无法被称为博物馆。
成功的博物馆不仅需要给参观者提供服务,更需要了解参观者的需求、爱好。通过开展观众调查,了解观众的基本情况、参观情况、参观需求等信息,可以更好地完善展览设计,对博物馆自身以及展览情况有更明确的评估,并有针对性地提高服务质量,为之后的展览工作提供数据参考。
通过本次调查,能够看到现在很多参观者都不满足于单纯参观博物馆,他们想要用更多时间更深层次地认识展品。为了吸引和方便观众参观,让参观者更好地认识、了解展品,博物馆应提供相应的社教活动、宣传材料等服务,以此来延长参观者在馆内的时间,同时使更多的人前往博物馆。
博物馆只有切实关注观众,注重观众研究,把观众研究调查当作一种常规性事业并坚持下来,利用科学的研究手段和知识,针对观众的需要、心态、活动、行为等开展多方位的研究,才能认识观众、服务观众、留住观众,从而更好地发挥现代博物馆的社会文化服务作用。
参考文献
[1]敬林娜.国内博物馆观众研究[J].东方收藏,2018(16):112.
[2]陕西历史博物馆.2010年陕西历史博物馆观众调查报告[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
[3]尹凯.博物馆观众研究议题:概念、理论与实践[J].东南文化,2015(06):112-118.
[4]曹兵武,李文昌.博物馆观察:博物馆展示宣传与社会服务工作调查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5]周飞飞.基于ASEB栅格分析法对武威市博物馆观众满意度的调查[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1,7(02):92-96.
[6]张奕辰,刘可鸣,刘京莉.基于ASEB栅格分析的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感知研究——以河南博物院为例[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1,7(02):86-91.
[7]李娟娟.关于2017年春节期间“金玉良缘展”的问卷调查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13):116-118.
[8]杜雨婷.关于区域博物馆用展览向公众阐释抽象概念的研究——以长春博物馆为例[J].中国港口,2020(S1):98-103.
Tags:#只此青绿